差异营销 精细管理 数字支撑 | 光大慈善信托求解破茧难题
《慈善法》实施将近五周年,信托行业慈善信托业务发展成效显著,据慈善中国统计,截至6月末慈善信托共计完成备案589笔,金额33.9亿元。但也有声音指出慈善信托前期发展模式还不成熟,发展不及预期,带动公益事业后劲似乎不够。
今年以来,信托行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,如何厘清客户来源和展业逻辑,成为探明慈善信托业务后续发展路径的关键。
近年来,光大信托锚定“做优、做精、做实中国一流信托公司”的战略目标,通过“差异营销、精细管理、数字支撑”三位一体,集中精力发展服务类、创新性、增值型的慈善信托业务,截至2021年6月末,公司共完成备案慈善信托产品123单,规模7.38亿元,备案笔数占全行业的20.8%,备案资金规模占全行业21.8%,均超过市场的1/5,成为慈善信托领域名副其实的行业引领者。
差异化营销
谁是慈善信托业务的客户?他们在公益领域的核心诉求是什么?光大信托发挥自身持牌金融机构专业优势,全面开展客户画像(Know Your Customer,KYC),找到客户痛点,开展差异化营销。通过系统梳理客户多元特征,对慈善信托客户做出精细分类:
※头部个人客户 捐赠动机更多是基于自身或企业声誉、文化价值观传承和子女人格全面发展等因素考虑,注重“量身定制”
这类客户人数少、单笔和累计捐赠的体量大,其背后往往带有一定的家族或家族企业色彩,捐赠意愿强而持久。据不完全统计,其捐赠额在社会总捐赠额中占比超过30%。他们的捐赠金额大,与社会上的财富和收入的集中度成正比。无论是否成立自己的公益基金会,他们通常都十分关注财富和其中拟捐出部分的增值,对能同时提供公益慈善附加服务的理财机构有更大兴趣。目前,这类客户在光大信托有数十人,未来通过向其推介慈善信托、量身打造传承方案,帮助达成捐赠目标的潜在机会很大。
※机构客户 捐赠动机多是从声誉形象、社会责任和公共关系上考虑,基本一事一议,批量复制性不强
这类客户主要是企业、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,大多是基于树立机构声誉形象、履行社会责任、维护公共关系的角度而实施捐赠的,而且有严密的决策审批流程,受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机制的约束。这类客户在捐赠金额上占据半数以上绝对份额,但批量复制性不强。
※长尾个人客户 对便捷度和账户透明度要求高,海量、高频、小额捐赠考验信托公司科技运营保障支撑力
长尾客户虽然单笔捐赠金额较小,但是从长远看不容小觑,原因一是其人口基数大,汇聚的公益资金总量也很可观,二是传播力强,捐赠体验的好坏会在大众层面被迅速传播,三是形成捐赠文化,是孕育头部客户的土壤。他们在公益捐赠上具有小额、高频、标准化等共性特征,更在乎捐赠的便捷、透明和捐赠效果的可视真实。在光大信托个人客户中,头部与长尾的比例关系约为1:58。受合规性限制,信托客户门槛相对较高,处在公益领域长尾客户顶端位置。但在普惠金融、文旅康养等权益服务类信托方面,客户门槛有所降低,光大信托在相关业务上均有布局,通过客户数据深入挖掘,未来客户基础有保障。
精细化管理
差异化营销,实质上就是识别客户的个性化特征。而精细化管理,则是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实现更好服务,最大限度为客户、社会和自身创造价值,反过来也有助于巩固差异化营销的成果。
※头部个人客户 量身打造实施专业化综合化解决方案
首先,信托公司通过充分沟通客户个性化意愿和诉求,为客户提供专业化、个性化的“一揽子”服务方案。其次,在方案实施上力争做到三个百分百,一是态度和职业道德百分百,二是专业和规范性百分百,三是沟通和专注百分百,用心用情、以客户为中心。
※机构客户 加强机构间战略合作与协同
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形式,与机构客户加强协同协作,及早了解掌握其在履行社会责任、维护声誉形象和开展公关过程中的捐赠意愿、预算时效等诉求,并提供专业高效可靠的实施方案。
※长尾个人客户 构建形成界面友好的个人公益账户管理系统
首先,信托公司要强化科技运营保障支撑能力建设,搭建公益个人账户管理系统,增强支付操作便捷性,提高账户透明度,实现公益项目实施效果的动态可追溯。其次,密切关注用户留言讨论等反馈,持续开展即时沟通,同时要加强舆情预案和敏捷应对能力。
数字化支撑
光大信托高度重视加强数字化支撑能力建设。一是通过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公司的运营科技保障系统,实现数据治理和精细化管理,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。二是完善个人公益账户系统的搭建和运营管理,并不断迭代升级,借力数字化支撑服务好公益客户。对头部个人客户,与公司财富部门实现渠道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提升客户管理服务的专业化、综合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对机构客户,提升公益资金保值增值能力,强化安全性和流动性管控,并做好受益弱势群体的隐私保护。对长尾个人客户,加强“公益+”移动端IT软硬件建设投入,提高捐赠账户资金进出、社会效益反馈的透明化水平。